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采茶去,去入云山最深处。
年年常作采茶人,飞蓬双鬓衣褴褛。
采茶归去不自尝,妇姑烘焙终朝忙。
须臾盛得青满筐,谁其贩者湖南商。
好茶得入朱门里,沦以清泉味香美。
此时谁念采茶人,曾向深山憔悴死。
采茶复采茶,不如去采花。
采花虽得青钱少,插向鬓边使人好。
这是清康熙年间在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等土家族人聚居地流传的《采茶歌》,描述了该地区的现实生活和茶树种植面积的广阔。也许有很多人不知道五峰山,但是对五峰采花毛尖却记忆深刻。
位于长江北岸、三峡东口的宜昌市,它“上控巴蜀,下扼荆襄”,号称“川鄂咽喉,西南门户”,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因其适宜种植茶树的区域广阔,从低山平丘到海拔1200米左右的区域都有茶叶种植,夷陵、五峰、宜都、秭归、长阳、兴山、远安、当阳、点军等9个县(市、区)均已形成较大规模的茶叶生产。在销售方面,三峡国际旅游茶城、夷陵茶城、滨江茶城、五峰宜红茶都等茶叶批发市场早已成为该市的主要销售平台,其销售量占到宜昌茶产量的70%以上,目前全市有60万人从事茶产业,茶产业也早已成为宜昌市最具成长性的特色产业和区域性主导产业之一。
7月17日,“宋韵中国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叶路第二特别报道组一行,在三峡晚报同仁的带领下,深入宜昌茶场、走进宜昌茶城,感受不一样的茶园文化和茶叶市场的繁华,品味同一座茶山上不同茶香气息。
“宜昌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大型的茶叶企业一般都是私企。”在赶往茶山的路上,三峡晚报的同仁告诉特别报道组一行,“邓村绿茶也好,采花毛尖也罢,包括萧氏茶叶,这些做得不错的茶叶企业都是私人企业。”跟随三峡晚报同仁刚刚走出市区不远,一座座山丘上整整齐齐的茶树呈现在眼前,而在茶园之间,则是一片片的橘林。据介绍,“高山云雾出好茶,低山丘陵出早茶”,由于宜昌地区特殊的地貌特征,加上三峡地貌等导致的云雾蒸腾,随处都可见优质的茶园。
“人间珍品处处有,最难忘却五峰茶。”《茶经》记载:“峡州山南出好茶”,即指今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而在与湖南常德市壶瓶山镇一山之隔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其出产的采花毛尖外形细秀,色泽翠绿油润,香气持久,滋味鲜爽,汤色清澈。对比壶瓶山茶叶,让人真正感受到了一山茶叶两口味的感觉。
据宜昌市农业局经济作物科科长田丹介绍,采花乡茶叶资源非常丰富,具有2000多年的茶叶生产历史。早在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商人就远涉重洋,置厂设铺,经营采花茶,其金字招牌“英商宝顺合茶庄”至今仍保存在采花毛尖集团。
如今的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总部就设在“英商宝顺合茶庄”的旧址。采花乡茶叶生产与经营有开发早、规模大、名茶多的特色,正因为如此,1997年湖北省茶叶专家在采花乡考察后确认,采花不仅是“湖北茶叶第一乡”,而且是“湖北名茶第一乡”“楚天茶叶第一乡”由此得名。现在采花乡的两大名茶:采花毛尖、天麻剑毫的名气早已盖过五峰地名,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而在采花乡100公里以外的宜昌市夷陵区,有一个被称作“中国最美小镇”“中国有机茶第一乡”的邓村乡。其独特的三峡地理效应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少有的,奠定了“萧氏茶叶”“邓村绿茶”等众多茶企坚实的产业基础。邓村绿茶集团董事长黄宗虎告诉特别报道组一行,由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加上长江及其水系的水文气象效应,山中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独厚的生长优质茶的生态环境,所以邓村地区所产的茶叶品质十分优良。据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测定,邓村茶叶中氨基酸含量达到5.76%,茶多酚、氢基酸比例恰当,是生产名优茶的基地。
黄宗虎告诉记者,近年来邓村茶农十分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茶园又分布在高山峡谷之中,环境没有受到任何工业废气、废水、废物的污染。其采用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防治病虫害,以农家肥和绿肥为主的施肥方式和山顶是林木,山腰是茶园,山脚是农田的合理布局,使邓村乡成为“萧氏茶叶”和“邓村绿茶”的生产基地。
邓村乡的优良的茶叶和邓村绿茶集团引进的先进机械设备,使生产的邓村炒青绿茶色泽绿润,内质栗香悠长,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厚,叶底绿亮,是炒青绿茶中的名品、精品,深受各地消费者青睐。同样在邓村拥有茶园的“萧氏茶叶”采用了“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完成了六大茶类中绿茶、白茶、黑茶、青茶、红茶五大茶类的布局,还在邓村乡高标准改造和兴建了省内首个高效观光示范茶园。
正是由于一个个茶叶企业的兴起,推动了宜昌茶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宜昌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明海介绍说,目前全市茶园种植面积已超过80万亩,茶叶产量超过6万吨,产值达到22亿余元,真正实现了“宜昌遍地绿”的效果。
大量优质茶叶让宜昌茶从贴牌生产变为了品牌直销,“采花毛尖”“五峰绿茶”“邓村绿茶”“宜都宜红”“五峰宜红”等现代名茶出现在宜昌市的各大茶叶批发市场。7月18日上午,特别报道组一行走进位于宜昌市夷陵区的三峡国际旅游茶城,在该茶城一公司董事长黄宗虎的安排下,深入茶城各个角落,了解茶城的发展情况。
三峡国际旅游茶城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座茶城是为了适应宜昌茶产业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旅游服务业态,经过科学规划而建设的高起点、高规格、高品位的茶叶交易市场,茶城占地420亩,集茶叶产、销、研、旅游、文化、服务为一体,是商务部全国首批重点联系市场,是我国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带动最强的茶产业集散中心。目前,茶城现有商铺1000余家,进驻茶企500余家。记者在茶城看到,已经入住的商家汇集了“邓村绿茶”“采花毛尖”“萧氏茗茶”“天麻秀芽”“峡州碧峰”为代表的近百个三峡地区特色名优茶品牌。黄宗虎介绍,三峡国际旅游茶城自投入运营以来,年销售量已达到了3万吨,销售区域涵盖全国20多个省市,逐步成为我国长江中上游经济走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带动最强的专业茶叶市场和茶叶流通企业。
当天下午,特别报道组一行分别深入到市场运作早已成熟的夷陵茶城、滨江茶城、五峰宜红茶都等茶叶批发市场,见市场内交易火爆,茶叶外运十分红火。用“宜昌山城遍地绿,茶叶交易火全城”的话语形容宜昌真不为过。
寻踪故事:
河南老乡的茶叶生意
本报记者汪元蒙
在宜昌茶叶市场,活跃着不少河南老乡。
7月18日,在寻访宜昌茶文化的过程中,特别报道组多次遇见河南老乡。在三峡国际旅游茶城,记者见到了在宜昌从市茶叶交易长达15年之久的陈聪志一家。
陈聪志的妻子安向梅告诉记者,曾经在南阳土产公司工作的夫妻二人,最早因为工作原因接触宜昌茶叶生意,后来因为单位效益不好,两人辞职来此经商。说起自己的生意,安向梅毫不隐瞒地说:“生意有赚有赔,在这里的10多年间,也曾赔得一塌糊涂,不过,随着茶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生意逐渐好了起来。”据安向梅介绍,现在,她家是三峡国际旅游茶城内租用门店较多的一户,“别人都是一个门店,我们家最多的时候用四个门店。”安向梅说,“因为人手少,忙不过来,现在家里只留下了两个门店。”
记者在其门店内看到,因为诚心经营,多次被宜昌市政府评为优秀企业。而在其冷库内,记者看到不同茶叶都被打上了不同的标签。“不能因为茶叶少了,就以次充好。”安向梅说。
记者手记:
喝上一口清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本报记者汪元蒙
不论红茶还是绿茶,不论叶茶还是饼茶,泡上一杯,品上一口,茗与不茗,自在口舌之间。虽有品牌,口味不足,也难让茶人称赞。以诚相待在名茶的品牌与品质之间体现,也是品尝时的一种享受。
生意就如同品茶,茶叶生意更是生意人在品茶。
多数茶人不能深入茶场,不能见证原茶的品质,但他们可以凭借一张辨别优劣的口舌,分辨茶叶的好坏,也能凭借一张传播品牌的唇齿,褒贬品牌的优劣。同样,茶人不能提前认知同行的品行,但生意就像是一杆从不说谎的秤,衡量着生意人之间的诚信与奸诈。
冲上一杯宜昌茶,品味其中的甘苦,体会其中的真味;走进一家河南人的商店,从茶叶交易中感受商户来自茶叶的诚信,喝上一口清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