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中小企业是中国数量最大、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也是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在经济增速普遍放缓的背景下,占全省企业总量97%的中小企业高速成长,已经成为湖北经济稳增长的基石,但是发展中仍然面临诸多难题。今天,《2016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今天新鲜出炉,首次对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政策支持体系、现实困境等进行全方位的把脉问诊,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报告》由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省经信委信息中心、武汉理工大学课题组联合发布。从规模来看,中小企业在湖北居绝对的市场主体地位。截至今年5月,我省市场主体总量为419.26万户,其中企业主体97.81万户。
受统计数据口径限制,《报告》主要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对象展开分析。截至2015年年底,湖北小中小型企业已达16064家,占全部企业总量的98%,毫无疑问是最庞大的市场主体。2015年全省中小企业的户数是2011年的1.6倍,4年内新增近6000家,说明湖北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课题研究项目负责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牟仁艳说:“真正主导一个区域经济是否有活力、发展是否有势头的最重要因素,还是来自千千万万个小企业。”
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单个块头不大,但是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同样惊人。2015年,湖北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创造产值近3万亿元,占全省工业产值的65%。和2011年相比,全省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4年间增长96%,远远高于大型企业25%的工业总产值增速。2015年,全省中小企业创造了54%的利税,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提供了65%的工业产值和66%的就业岗位。
从行业分布来看, 全省74%的中小企业聚集于30%的产业,三七规律分明。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大行业,集聚了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33.1%。牟仁艳说:“这就说明我们湖北省的中小企业是依附式发展,但大多数又依附在同一个或同几个环节上。”
由于湖北多数中小企业在价值链低端重复扎堆,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低的生产活动,处于微笑曲线底端的同质化竞争激烈,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都是从市场缝隙中成长起来的,本身就有严重的“先天不足”。牟仁艳分析:“因为他叫中小企业,就是在于他自身的规模、认知、战略、规划都不够强。现在我们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非常低,透明化不够,规范化不强,这三点极大地制约了我们整个湖北省中小企业的升级。”
今天出炉的《2016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报告》,用“两个脱节”的表述,对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概括:一是中小企业政策制度与落地实施之间有脱节,二是中小企业的内在需求与市场资源供给之间有脱节。同时指出,资本、人才和技术,是当前制约湖北中小企业发展最为突出的三大瓶颈。
把脉湖北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湖北省产品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牟仁艳说,突出表现为“四缺四不缺”:“在我们省,中小企业的发展不缺政策,缺政策的落实、协调、整合,还有长效。我们不缺措施,减税降费措施我们都不缺,但我们缺什么呢?多个主管部门、多个条块之间合力的形成。第三,生产要素资源我们省绝对供给也不缺,我们缺有效供给跟有效需求之间通道的打通。第四个,我们不缺能人,但是我们真缺企业家,职业化、规范化都还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研究项目课题组开出药方: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湖北省中小企业创新生态构建工程,打造新生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建议成立湖北省中小企业局,解决中小企业管理、扶持、促进等关键进程上的条块分割问题,将中小企业发展确定为省级战略之一;建议成立湖北省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长效化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问题;建议升级完善实体化的湖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解决中小企业信息沟通、资源配置等问题;建议组建中小企业数据库和专家智库,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如何突破资本、技术和人才三大瓶颈制约?在湖北天瑞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看来,关键还是要靠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前提是要擦亮眼睛找准方向:“130融资难和引才难其实就是企业转型难,最大的问题是企业转型还没有转到位,关键是企业的素质没有满足人才和资金的条件和要求。我建议湖北省的中小企业更多地做升级的工作,转型的事可以去尝试,但是一定要把资源和方向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