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德国技术为什么不愿卖给中国企业
阅览次数:1571        发布时间:2015-3-30 9:17:25

    3月的德国汉诺威IT展览引发了中国企业的“刷脸”热潮。然而,在“中德将成为工业4.0时代双引擎”的舆论中,也存在德国科技企业对中企有所抵触的声音。

  德国企业对中企有何担忧

  根据德国律师奥利弗(Oliver Massmann)的说法,德国近几年有不少隐形冠军企业因为传承问题待售,却不愿意卖给中国企业。

  隐形冠军企业是指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占据绝大份额,但社会知名度很低的中小企业,它们往往拥有行业领先的技术和服务。

  “中国企业对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特别感兴趣,但他们没意识到自己给德国人带来的造成和影响。”在奥利弗看来,德国人对待中国的态度有些像老鼠害怕大象那样,不够理解中国的他们会认为中国太大,购买力及影响难以估计。另外,中国企业在寻找并购对象时也过于高调,一些企业并购了当地企业就拿技术走人的例子也给德国企业留下了阴影。

  奥利弗是美国Duane Morris律所负责越南业务的律师,在德国和亚太地区的工作经验让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有所体会。

  对此,普华永道合伙人黄佳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整体而言,德国企业是非常欢迎中国企业的投资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一些德国的家族企业对中国企业的整合并购有抵触,它们对就业机会能否留在当地以及技术研发合作等问题存在担心。

  在德国生活了30多年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股份公司中国及亚太事务总监王炜这样告诉本报记者:“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和大规模的并购刚刚起步,德国传统的家族企业对中国投资者不熟悉、有顾虑是很正常的……除了非卖给中国企业不可的情况,德国公司股东一般更倾向于卖给德国投资者。”

  根据毕马威的统计,中国在德国的并购市场中排名第六,比重较小,远远没有到“买空德国”的地步。

  “现在国内的一个认识误区是欧美已经日薄西山,不可救药,只有中国人有钱出来买企业。”王炜说,“其实欧美企业并购市场中最大的参与者是行业内的整合者,其次是 2000 年之后增长迅速的私募投资基金。来自整个新兴市场的并购投资占并购市场的交易量只有5%左右。”

  2014年我国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成为了资本净输出国。正是因为这种文化差异和误会的存在,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浪潮中,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信息咨询服务企业看到了大量的商机。

  如何成功购买德国技术

  黄佳表示,主流市场的企业对中国投资者存在担心主要在于“你的交易是否确定,你对国际惯例和估值等规则是否熟悉,你在流程和融资等方面是否存在不确定性”。他们希望对方是一个很熟悉规则并对交易确定的合作方或买方。

  因此,要想顺利购买德国企业或完成收购交易,黄佳建议中国企业多关注这三类企业:第一类是欧美本身在做重组的大企业,自身有一些板块要做战略性的分拆和剥离,这是主流的并购市场;第二类是私募基金原来投资的企业到了一定阶段要退出的情况,这些企业的资质往往不错;第三类则是成熟海外市场中的家族企业,由于家族传承的原因它们想做一些转变。

  “要进入这些主流市场,中国企业需要有很强的交易执行力,并熟悉国际规则。”黄佳强调。

  王炜也表示,中国投资者“一轮轮的来访、商谈,但不下实质性的结论”,这是讲究计划性和时间观念的德国人普遍反映与中国人打交道很难适应的地方。

  奥利弗则建议,如果中国企业真的想购买隐形冠军,最好保持低调,独自前往。然后切忌“收购了企业后拿了技术就走人”。

  据王玮观察,绝大多数的中国投资者都是负责的战略投资者,而且“走出去”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2010年之前中国企业对德国的30起并购投资中有至少七起以完全失败告终(破产、清算或出局),而在2010年以后的100多起并购案中,只有3起收购后破产,德国的公众和媒体对中国企业的并购投资业越来越报正面的态度。”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于2014年起实质性地简化了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程序。商务部颁发的第3号《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确立了“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新型管理模式,发改委的第9号令则大幅提高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权限、缩小核准范围,对一般境外投资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这帮助中国企业在国际交易中减少了不确定性并提高了效率。

  王炜认为,随着中国企业家资深素质的提高和中国本土职业经理人阶层的成长,那些希望企业能继续有长期良好发展前景的家族企业也对中国投资者的管理能力越来越信任。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结构介绍 | 新闻动态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